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

轉轉穀倉


    台灣盛產稻米,為了儲存米糧,清代以來民間盛行的小型穀倉俗稱「古亭畚」,又稱「古燈棚」。日本據台後,為了稻穀增產,設計精巧實用的穀倉保存,且設置碾米機房,成為儲穀與碾米的一貫化的設施,而隨著現代農業經營進步,一般農民種稻多半轉賣農會或碾米廠,並儲放在鋼筋水泥建築物之中,因此「古亭畚」也逐漸自農村消失。
    傳統「古亭畚」是以茅草搭建鋪設屋頂,再以竹子做成骨架,外殼以竹子編織而成,部分主體外觀塗稻殼或牛糞混合泥漿而成的塗料,最外層再塗抹石灰與糖水做外牆。而形成白色的古亭畚。而內部以竹架架高撐離地面,用以防止儲存的穀物受潮,除了儲放稻穀外,也常用來儲放蕃薯、樹薯、花生和玉米等生計雜糧。而為了避免老鼠對稻米的侵入,外觀僅設置一小型窗戶,入口則使用木板框住,於其內所存放的稻穀可存放一年之久喔!哪裡還有古亭畚?
1.
彰化二水鄉有一位陳明朝「古亭畚爺爺」,自創竹編古亭畚,近二十年來做了二千餘個尺寸不一的古亭畚,是一位「國寶級人物」。
2.
彰化大城鄉三豐村內的農家保存將近30座很完整的古亭畚,另外,在台17線大城鄉段下寮的永慶宮廟埕一帶就可以看見家戶門口前聳立的「古亭畚」
3.
台南縣的南瀛綠都心、柳營德元埤。
4.
宜蘭古亭國小的後方,一戶有新的農家建了一座『鼓亭畚農莊』
5.
雲林縣古坑鄉的仿古亭畚造型的創意民宿「山中茅蘆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