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

編鐘


編鐘來源及歷史:
   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,興起於西周,盛於春秋戰國秦漢,明清宮廷中仍有沿用。古代編鐘常用於宮廷雅樂,每逢征戰、宴會、祭祀,都要演奏編鐘。編鐘也是古代統治者專用的樂器,反映名分,是等級和權利的象徵,只有在天子、諸侯行禮作樂時方能使用,即「鐘鳴鼎食」。
編鐘種類及結構
    編鐘的頂端有柄的稱為甬鍾,頂端帶鈕的為鈕鍾。《周禮·考工記》載「鳧氏為鍾,兩欒謂之。銑間謂之,於上謂之,鼓上謂之,鉦上謂之。舞上謂之,甬上謂之,鍾縣謂之,旋蟲謂之,鍾帶謂之,篆間謂之,枚謂之,於上之攠謂之。」即其一為扁桶平頂為「舞」,扁桶正、背面中上部的直闊條稱為「鉦」,其兩邊突出的乳釘(隆包)稱為「枚」或鍾乳,「枚」的上下間隔部分稱為「篆」。下部稱為「鼓」,彎凹的下口稱為「於」,尖銳的兩側稱為「銑」。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